Search


診療日誌 06/23/2015 - 病人從台灣來的信函 (嚴重肺炎)

  • Share this:


診療日誌 06/23/2015 - 病人從台灣來的信函 (嚴重肺炎)

一位熟識病人從台灣寄email 給我,告訴我她暑假回台灣的情況。這位三十幾歲的女士及全家人都是我的病人,長久下來大家也變成朋友。這幾個月來,她咳嗽氣喘的很嚴重,西醫X-ray檢查發現肺部下方都呈現白色,是嚴重的肺炎,但是不確定是什麼樣的肺炎,以及是什麼引起肺炎的。這位病人因為得過乳癌,雖然治療及康復的情況還差強人意,身體變得很虛弱,我得承認是個很棘手的病例,肺家呈現寒熱夾雜,肺的下方已經化熱,積存許多黃稠的膿痰,肺的上方卻還是過寒,開的方劑中,寒藥與熱藥的比例很不好拿捏,同一付藥服用幾天後,肺家寒熱夾雜的情況又會有變化,也多虧病人及她先生的信任,每天在家中觀察病情的變化,幫我微調服用的劑量,讓藥劑推動的剛剛好,不要推不動或推過頭。好幾週的治療下,反反覆覆,回台灣過暑假前,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病人自己帶兩位年幼的小孩先回台灣,先生因工作得晚幾週才去,這讓我有些擔心,怕病人在飛機上咳到不行,也怕病人在台灣一下室外天氣太熱、一下室內冷氣太冷,好不容易把肺家寒熱夾雜的情況穩定下來,很擔心病人情況會守不住。病人知道我擔心她,前幾天寫email告訴我她的情況:

「我回臺可是把公婆爸媽嚇壞了,這麼瘦,上樓梯走快點會喘。他們都很疼我,不讓我做事,不過叫我去看西醫的壓力也是很大。

先說這次你的藥吧,我咳嗽變很少,晚上躺下頂多咳幾聲就睡著啦,沒鼻涕。或許是結梗湯變少,痰要咳久一點才出來。我覺得已經回到上次把結梗湯拿掉前那個最好的點。

臺灣外面太熱,空氣污染嚴重,我走在外是走最慢的,因為肺會緊,想咳嗽。上次坐到有煙味的taxi 咳到吐痰。只能在家吹冷氣睡覺。我身上還綁thermacare 熱石,因為怕咳到痛。那跟本是燙石。

我週一早啦肚子變很差,去拿中藥止瀉藥之後穩住,再睡三小時才恢復體力。我老爸叫我去香港x x養生會館體驗電流筋絡按摩打通經脈把我弄的像運動完虛脫,我下次不要他們叫我去我就去,我很虛耶。竟然這兩驚險歷程加調時差頭痛的身體不適,我咳嗽還變好。

藥剩一包了,藥吃完後,透過關係,我之後是xxx(台灣知名中醫)看診,希望他不要對我大兇把我趕出去。

我舅媽找x大胸腔科醫師xxx看,吃兩年抗生素,還不能平躺睡。你比西醫強多了,我還是癌症病人耶。不過所有人都想說服我看西醫,我呀,懶得辯論。

謝謝你」

確實,西醫遇到肺炎,基本上除了使用各種抗生素類的藥物以外,沒有太大其它選擇,就算是病人服用了兩年抗生素還無法平躺睡覺,也只是「繼續服用抗生素」。當病人一平躺就開始狂咳,大多數的情況下,中醫認為是肺部或肺臟四周有「水」,可是這個「水」可能還沒有到西醫的「肺積水」程度,西醫也無法抽出,因而這樣的「水」對西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當然也就無從治起。

很多人會覺得西醫比較「先進」,當病人得到肺炎時,西醫可以分析是什麼病毒、細菌造成的,不像中醫「說不出個所以然」。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中醫是不管病毒或細菌,中醫管的是「人體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認為重點不是是那種病毒或細菌引起的,而是身體那裡無法正常運作、那裡有偏差,我們想辦法把身體拉回到平衡的狀態,那些病毒或細菌對人體的影響也就微不足道了。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病毒或細菌,是見樹不見林的,當找不出任何原因,肺部又有「發炎」的現象,就只好以「無菌肺炎」來解釋,對病情的了解與幫助是很有限的。而中醫對症狀辯證論治的要求,比西醫精細很多,可能因為一點點症狀的不同,在治療的方法與步驟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那些細小不同的症狀,正好告訴我們每個病人身體黑盒子裡有那些不一樣的偏差,連一個普通的「感冒」都可以細分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更何況是「肺炎」,不會只以一個「對抗病菌」的思維應付所有病患。

所以,讀者們不要以為中醫很粗糙,雖然中醫和西醫都是在解釋與治療人體,兩者的著眼點與理論架構等很不一樣,就像物理學與化學都是在解釋這個世界的現象,兩者的論述方法有天壤之別,對人類各有各的貢獻。西醫有西醫精細的地方,中醫有中醫精細的地方,如果你認為中醫「天馬行空、虛無飄渺」,代表你沒有真正認識中醫這門學問,也代表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好的中醫師。

(http://andylee.pro/wp/?p=2895)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部落格 我本來是個科技人,也是一個科技管理與投資人,受過現代化邏輯分析訓練,從量子物理的嚴密數學推衍,無線通訊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到複雜的公司購併與投資財務模型,無一不是嚴格的「科學分析」與「實事求是」。換句話說,我本來跟中醫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跟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一樣,覺得中醫很不科學,甚至覺得中醫已經該被淘汰了。 我為什麼會走到中醫的領域呢?十年前左右,正當我頂著史丹佛電機博士及柏克萊MBA的光環在矽谷汲汲營營時,我父親得到了肝癌。一開始醫生說仍不嚴重,只有1.2公分,栓塞手術即可去掉腫瘤。第一次栓塞後,果然腫瘤迅速縮小,可是不到三個月,新的肝腫瘤冒出來,竟然有5~6公分。又再次栓塞,第二顆腫瘤也縮小,然而,又不到三個月,再度有新的肝腫瘤冒出來,這一次成為11公分,連醫生都不相信腫瘤可以長得這麼快,只能說那叫做「多發性肝癌」。 我一方面不能理解這樣的病情發展及醫療方式,另一方面想幫助父親,我開始作研究,查詢各種資料,請教各類醫學專家。很快的,我了解到現代西醫學對慢性病的處理是很有限的,就連美國疾病管理中心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以及很多其它世界頂尖醫學研究組織都表示,現代西醫學沒有辦法有效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失眠,憂鬱症,體重過重等等慢性疾病,標準醫療程序有很多的爭議及副作用。這讓我很驚訝,深入了解後才明瞭,現代西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或許很科學,但是在臨床治療,並非我以前認為那般邏輯化,而且臨床治療往往非常局部化,缺乏整體理論與模型,而是以嘗試錯誤 (trial and error)及鬆散的統計數據為主。以一個科技人的背景而言,這樣的一門學問,似乎達不到「科學」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和我有相同想法與疑問的人其實很多,甚至有好幾位史丹佛大學的西醫專家教授,當面指出西醫臨床上的缺失,並大聲質疑西醫學上的很多問題。 就在我對現代西醫學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及西醫專家要我去多了解中醫,這些人都有見證過或親身經歷過中醫治療的效果 。我一開始時,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就連現代西醫學都達不到嚴謹的科學標準,古老的中醫又如何能提供一條大道呢?然而,人的緣分是很難解釋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碰上了中醫經方派大師倪海廈中醫師。倪先生病人案例讓我很驚訝,我保持科技人懷疑的精神,去了解去查驗。我慢慢的對中醫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愛上中醫,而倪先生也成為我中醫的啟蒙老師,帶領我進入了中醫的世界,我從一個不懂中醫的人,轉變成一個中醫的支持者與實踐者,經過很多很多的臨床驗證,我實在不得不讚歎古老中醫的偉大。 中醫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非常俱有邏輯性,臨床效果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然而,很多人對中醫有很多的誤解,更有很多人利用中醫的名號做不肖的生意,讓中醫背負了很多的罪名。所以,我想寫個部落格,來說明我所認識的中醫,這當然無法闡述整個中醫學問,更無法代表整個中醫界對中醫的看法。然而,希望藉由我嚴謹的科學與科技背景,以及我在臨床上做到很多人認為中醫無法做到的病例,來喚醒一般人對中醫的誤解與懷疑。 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至少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現代的醫學、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等來說明中醫古書中的理論及治療方法。很多人試著使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中醫,我也曾花費不少心思與力氣在這條路上。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使用一門學問去解釋另一門渾然不同學問的方法,就好像硬要用化學的化學反應去解釋物理學的萬有引力,看起來都是在解釋自然現象,兩者的出發點和基本定律(axioms)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終的理論上或許可以聯結,但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不是很有效率的 。 另一條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的路,是利用基本科學的精神,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把中醫當作完全獨立的學問,先不要想證明中醫的基本定律,而是想辦法從那些基本定律推衍,看看是否能在人體現象與治病上得到相符合的結果,如果在多次應用上得到很好的相符性,那麼這些中醫基本定律就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要急著用現代醫學來解釋中醫古書中的理論,我們把中醫古書中的基本定律條列整理出來,利用邏輯推理,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看看人體的反應及治療效果是不是和我們推理預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性很高,那這些經典中的基本定律就值得我們尊敬與接受,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基本定律,那只代表「現代醫學」這項「工具」還不夠先進,畢竟「現代物理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也仍然太多太多。 至於部落格為何取名為「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得提到一本書「當孔子遇上哈佛 」。前輩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是哈佛大學嚴格訓練出來的法學博士及企業管理碩士(MBA),是位專精跨國商務及企業購併的國際律師,更是國際金融企業的頂級專業經理人,經歷過無數次的商場鬥智。 十年前,李董事長因緣際會重新拾起論語孟子等等中國經典,他驚然發現,他幾十年來累積無數的商場心得與智慧,竟然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古人討論過,而這些經典書籍裡的智慧更遠遠超過他的想像,於是李董事長以他哈佛企管與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 ,全心投入中國經典研究,也因此寫了「當孔子遇上哈佛」。當我向李董事長請益時,了解到我個人從西方教育轉向中國古老智慧的歷程與李董事長頗為相似,一個講治人心,一個講治人體,而我寫這部落格時,也受到李董事長的大力鼓勵。因此,我也就沿著李董事長的書名,把孔子換成中醫醫聖張仲景,把哈佛換成我的母校史丹佛,成了「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www.D
View all posts